起跑、加速、补给、冲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马拉松赛道上,前方始终闪耀着璀璨的科技创新之光。而天津,如同一名永不停歇的追光者,怀揣着对星辰大海的向往,全力以赴。
总有人问:这座渤海之滨的城市,奔跑时,你在想什么?
答案,正随着每一个节点里的每一次探索与追求,变得愈发清晰、坚定。
起跑
京津冀协同,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成果在此“起跑”。
“一期的万吨级生产线已经正式投产,二期预计今年建设5万吨级生产线,三期将于2026年建成10万吨级生产线。”天津智清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杰信心满满。
这家聚焦先进功能粉体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带着清华大学实验室“撒手锏”成果从北京来到天津的科技公司,看中的正是天开园搭建的创新创业平台。“京津研发、区域转化”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天津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还将辐射京冀地区,形成区域创新链的良性循环。
天开园犹如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高铁枢纽站”,自2023年5月18日“开通”以来,“京津研发、区域转化”的成果如同飞驰的列车在此交接启程。如今,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已吸引3500余家企业注册,一批来自京冀的科技成果在此转化落地,成为京津冀三地创业者投资兴业的新沃土。
园区内,更多“创新班列”正通过天开园枢纽实现跨域联动。
天开集思拓(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孔繁华带领团队从北京迁至天开园,带着相变储能新材料的成果,拿下渤化集团所属海晶集团的订单,大半年时间便实现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示范的跨越。天润瀚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建军同样从北京而来,团队成功研制用于-165℃低温环境钢结构焊接的镍基焊材,企业自去年9月试生产以来,已与多家客户达成合作意向。
同心同行,向深向新。如今,京津冀协同创新迈出新步伐。市政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天津中心实体化运行;京津冀技术交易成果对接会、清华大学天津市科技成果对接会等活动相继举办……这种“齿轮咬合式”协同,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加速
创新生态,从碎片到系统的构建
56所高校、7家海河实验室,丰沃的创新土壤,为产业化的“加速”奠定了基础。
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入驻天开园后,接连创下多项园区“第一”:首个获得合同订单并开发票,首个获得银行科技贷款,首个取得专利预审资格备案,首个申请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首个实现“核心区成果孵化、西青园产业落地”,并建成了全球首条年产3万吨食品级纳米纤维素生产线。企业快速成长的背后是天津精心构建的创新服务生态——如同“加速跑道”,让企业实现弯道超车。
围绕高校科研成果“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以及科技型企业发展“缺资金”“缺场景”“缺人才”“缺配套”七大难题,天开园打造天开特色生态,构建了“项目优选”“梯度培育”“诊断赋能”“融通发展”“赛马比拼”“联动发展”六项机制,全力打造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五类高品质服务,解决企业发展“后顾之忧”。
建立高校与园区“握手”通道,定期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1100余项政务服务帮办代办,100人创业导师队伍,设立总规模206亿元的42只基金、建设OTC天开科创专板,“周鸿祎们”的创业课点燃思维火花……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天开园的服务生态正逐步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眼下,智清未来、佰鸟纵横、天润瀚阳等一批天开园企业实现产业化。与此同时,多家企业正筹备上市申报,园区企业实现从“铺天盖地”向“顶天立地”的跃升。
正如一位创业者所言:“政策、资金、人才、配套、服务,放眼京津冀乃至全国,天开园都是创新生态十分优越的科创园区。”
补给
政策设计,从单一到集成的升级
精准的政策“补给”,是新质生产力茁壮成长的关键。
“我们拿到了在天开园创业的‘大礼包’!”得益于大学生创业政策“免申即享”机制的落实,去年底,天津大学土木水利专业的博士生马啸雨收到了来自天开园的资金奖励。
天津构建的“能量补给网络”,通过及时的政策投放节奏,确保创新主体在每个发展节点都能获得关键支持。
为推动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
2023年,天津出台支持天开园发展的34条政策,即天开园政策1.0版本;一年后,天开园政策2.0版本发布,在支持范围、力度和精准度上实现全面升级。2024年7月底,《天津市促进天开高教科创园发展条例》经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为天开园建设成果转化示范区筑牢法治根基。
想要释放创新潜能,“轻量化”改革如同“装备升级”——
2024年5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的若干措施》,提出18条创新举措,精准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今年4月,《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工作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针对不同产业赛道,配置特色化政策“补给”方案——
今年2月,《天津市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旨在整合全市科教与临床医疗资源,提升生物医药创新及产业化能力;日前,我市出台《天津市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锚定方向。
尚德药缘自主研发的ACT001胶囊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正式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耀科新材料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吨级量产,天开燧世收获全国首张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医疗器械注册证……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之下,“金种子”纷纷长成“参天树”。
冲刺
产业布局,从跟随到引领的突破
在脑机交互、生物制造等全球科技竞争的前沿赛道上,天津正全速冲刺。
由脑机海河实验室申请的“一种高压氧舱内在体无创脑功能实时监测系统”成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正式授权。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杭州师范大学团队合作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发现超氧阴离子作为一种活性氧,参与了麦角碱药物分子的酶催化合成过程。这些前沿技术的动向,印证了天津在未来产业中的优势地位。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发展未来产业的优势得天独厚。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指出,一方面,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试验场”;另一方面,丰富的科教资源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
天津科技创新的“样板间”——天开园,也正以“一核两翼多点”的空间发展布局,构建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去年以来,天开园先后将滨海高新区华苑科技园,中国民航大学(东丽校区)、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及其周边区域,河西区新八大里及其周边区域,和平区和畅园1号楼,静海区团泊健康城相关区域纳入“一核两翼多点”空间发展布局,形成在脑机科学等未来产业方面备受瞩目的华苑园、以低空经济产业见长的东丽园、主打数字经济产业的河西园、聚焦人工智能垂类大模型的和平园和专注大健康产业的静海园。
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天津以超前眼光布局未来产业,提出在下一代信息技术、未来智能、生命科学、空天深海、新型能源、前沿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力,到2027年天津未来产业布局态势将基本形成,产业综合竞争优势和发展水平位居国家第一梯队。
……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马拉松的赛道上,节点依次铺展,起跑时的壮志、加速时的果敢、补给时的智慧、冲刺时的激昂,每个瞬间似乎都在回应:
奔跑时,想的是超越昨天的自己,是让创新成果真正扎根于这片大地。
来源:天津招商投资网
展开